- 发布日期:2024-12-20 12:44 点击次数:95
敬茶、拜师、击掌、揭幕……今年的8月30日,对张仁福而言,是很有意义的一天。这一天,延锋首个海外技师工作室在南非成立。
作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、“最美退役军人”称号获得者,张仁福成为该工作室牵头人,他认下了五个洋徒弟,也将国内技术工作室的经验更好地传播到海外。
不是科班出身的张仁福,如今能够成长为技术领头羊,离不开军旅生涯的宝贵经历。炮兵营,引领他走上了机械之路;坚韧不拔的意志,激励他不断反思、不断精研、不断提升。“是部队,让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。”张仁福说。
一“福”变五“福”,中国技术走向海外
这个夏天,张仁福带领着团队来到南非,让国内优秀技师带教海外技师团队,助力海外运营提质增效。
来之前,张仁福颇为担心:文化差异巨大,沟通能顺畅吗?语言不通,能教会“洋徒弟”吗?
为了更快地融入当地文化,张仁福给自己取个英文名“goodluck”,而在当地,他带教的第一个徒弟Keith也有了自己的中文名“可福”。
语言不通,不打紧,“goodluck”和可福拿着手机翻译软件就能聊,还听不懂,就两手上阵,比划比划。与徒弟接触久了,张仁福甚至能从语气中猜出他在说什么。
可福的学习能力很强,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维修、管理各种生产设备,但管理能力有待加强。每天如何开班前会、班组之间如何交接、文件该如何管理、如何安排组员有序地完成任务,成了可福新的学习课程。
很快,工作室的规模大了起来,“洋徒弟”有了5名,和keith一样,他们都起了带“福”字的中文名,从“一福”成了“五福”。五位洋徒弟还特意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,举行了一场庄重而温馨的拜师仪式。他们恭敬地为张仁福敬上了拜师茶,每一杯茶都蕴含着他们深深的敬意和虔诚的求学之心。
如今,当张仁福身着淡蓝色的工装站在的精密仪器和电线前时,在他的身后,团团地围绕着来自南非的工人们,他们身着同样的工装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张仁福的每一个操作。“工作室很受当地人欢迎,大家知道在工作室不仅能学技能,还有各种激励,都抢着报名。”张仁福说。
出国的不便,环境的变化,文化的差异,在张仁福看来都不是问题。“在部队可比这艰苦多了!”张仁福腼腆地笑着,曾经,张仁福和他的战友们作为应急人员参与新疆和兰州间的光缆施工,“那时缺乏机械化设备,一切全凭人力。我们在戈壁滩上日均工作超过十几个小时,晚上睡觉时身体就像散了架一样瘫在简易的床上。第二天醒来,又重复前一天的工作。”军营磨砺了他的意志,让之后的困难都不在话下。
在军营,儿时的兴趣成为工作
“我就喜欢拆东西。小时候,家里仅有的闹钟和收音机,我把他们拆了又装、装了又拆。被爸爸打了一顿,依然不悔改。”张仁福笑着说,从儿时起,对机械的无尽好奇与向往,就像一颗的种子,在他幼小的心中悄然埋下,直到进入军营,种子逐渐成长起来。
在炮兵营,张仁福将对机械的无尽热爱,化作了实际行动。他不仅在军事理论学习上刻苦钻研,更在实战技能上精益求精。每年的实弹训练,他自觉承担起校准枪炮的任务,保障坦克枪炮的使用安全和射击质量。凭借着卓越的表现,他在多次专业军事比赛中脱颖而出。
每当有物品出现故障,无论是精密的电子设备还是日常的生活用具,战友们的第一反应总是:“找张仁福!”
在大家的心目中,“张哥”仿佛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,没有什么难题能够难倒他。“没有什么东西是张哥修不好的”,不仅是对他技术的高度认可,更是对他乐于助人精神的肯定,无论是深夜的紧急抢修,还是节假日的常规维护,总会出现那个默默无闻、无私奉献的身影。
但半路出家的他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师,并不是学会修设备、做维护那么简单。“在成为机械师之前我从来没有系统性的学过这些,所以在理论知识上特别的匮乏。没有办法,只能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恶补这些知识。”张仁福用5年业余时间读完了“机电一体化”大专课程和“机械电子”本科课程,获得了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证书,还取得了“维修电工技师”证书。
从退役军人到机械高级技师的转型征程
1995年12月,张仁福摘下上士军衔,告别了军营,成为一名退役军人。2008年9月,张仁福加入了延锋彼欧公司,先后担任浦东分公司的机械维修员、设备设施部机械维修师。
他传承部队吃苦耐劳、能打胜仗的优良作风,在公司技术创新、数字化转型、攻坚克难等方面勇挑重担、争当先锋,担任公司机电一体化创新工作室负责人,主导开发多个电子化、数字化应用项目,累计申请发明专利6项,实用新型专利15项,攻克50余项技术难题,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300多万元;他积极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,开设6门技师精品课程,为公司培养20余名技师、高级工等骨干力量。
谈及这些成就时,张仁福的言辞间总是流露出对延锋公司的感激。他说,刚来到公司的时候,心情非常忐忑,从军人到机械师的转变让他有些不习惯,“公司为我营造了一个充满挑战又有包容性的成长氛围,悉心培养我。我这个人不擅长表达,就想就一个劲儿地往前冲,把自己变得更有价值!”
而这次出海,是张仁福的又一次尝试。
据介绍,此次工作出海,不仅要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带到海外,还制定了几个重点攻关课题,其中包括涂装合格率的提升、生产节拍的提升,以及数字化制造推进等,真正为南非公司创造价值。他们生动地形容,就是“既有才,又有财”。
技师工作室成立的背后,更是一套完整的海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,优秀的学员不但拥有激励,还有岗位晋升,以及前往中国学习的机会。
“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,如果可以让大家集体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,这样就能为现在和未来带来更大的价值。”把自己的这些经验传承给更多新鲜血液是张仁福今后的首要目标。
从军营到企业,张仁福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和匠心精神。无论是在戈壁滩上艰苦施工,还是在企业里精益求精,他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不断追求技术的卓越与完美。如今,他将这份匠心带到了海外,致力于将国内的技术与经验传承给更多人。
文:周洁瑜郝梦夷编辑:顾洋责任编辑:何易